在星羅棋布的壽縣古建筑遺存中,重建于北宋熙寧至南宋嘉定年間的壽縣古城墻,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正如清末狀元、壽州人士孫家鼐所記,古城墻“城堞堅厚,樓櫓崢嶸,恃水為險”,蒼龍環繞般把壽州古城攬抱在懷里,阻擋天災兵燹,庇佑萬民。因為一直發揮作用,從而得以完整保存下來,成為中國古代城垣建筑中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墻。
壽縣是個農業大縣,百分之九十的人口生活在農村。但不管是城里人,還是來自于鄉村,壽縣人都稱自己是“古城人”,都為自己的家鄉擁有古城墻而驕傲。因為一座古城墻,壽縣成為享譽世界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雖然絕大多數古城人生活在農村,但“古城”卻在每個人心理上處于核心位置。從一定程度上看,“古城”代表著幸運和安寧。在人們心中,高大堅固的古城墻,就是安穩、太平和指望。冷兵器時代防外侵擋兵匪自不必說,1991年、2003年、2020年淮河大水,壽縣城只是把四座城門輕輕一關,就保得城內居民安居樂業、安然無恙。城里面的日子,是鄉村里的向往;城里面的文化,引領著鄉村的方向?赡苷驗榇,不在城里的鄉村,由羨慕到實踐,“退而結網”,便多了形形色色的院墻。院墻,應該是鄉村對古城的追求與模仿,是古城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東門“賓陽”門前的清代州城圖清晰標明,壽縣古城墻呈方形,周長7147米,墻體高約6至7米,頂寬約4米,外側下砌塊石上碼磚,內坡以土夯筑。近年來,古城發展旅游業,古城墻上的雜樹被清除,內坡種上草皮,墻頂鋪上石條步道,古城墻變成了旅游景觀。遠近游客慕名而來,環城觀光游十分火爆。
漫步于高高的古城墻上,3.65平方公里的壽州古城盡收眼底。就這樣一座四四方方的城池,“十萬人家共起居”,真像一個大院子,關起門來安全感滿滿,做夢香甜,睡覺踏實。
歷史上,城墻的功能由御水為主逐步轉變為御敵為主。當冷兵器時代結束、城墻的御敵功能發揮不了作用的時候,城墻往往就被人們當做妨礙城市發展的障礙和累贅。但壽縣古城墻自建成那一天起,就一直發揮著御水作用,歷代官府無不把“御水保城,重在防御”作為政事的當務之急。在歷史的長河中,古城人民順應自然,不斷對城墻功能進行改造和完善,城垣愈發堅固實用,贏得“鐵打的壽州城”美譽,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
壽縣城三面環水,每當淮、淝洪水泛濫時,古城宛在水中,因而城墻所具有的防洪功能十分重要。古人在建筑城墻時充分考慮到這一特征,將城墻最低高度建得比淮河干流硤山口最高水位略高一些。硤山口也稱硤石,位處壽縣古城下游10公里處,號稱“淮河第一峽”。將城墻高度這么處理,可以使淮河洪水快漲至城墻頂時,就會從硤山口一瀉而下,從而奔騰到海,確保洪水不會漫進城內。壽縣人形象地把這種現象稱為“水漫獅子頭,水從孤山流”。意思是說,當淮、淝洪水淹到古城門外的石獅頭時,就會自動從淮河流走。
當然,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和把握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壽縣城墻建成后,面對洶涌的洪水,也并不是金湯鞏固一勞永逸。隨著宋金以后黃河南徙,淮河入?诒粖Z,壽春城屢遭水災。據《壽縣志》載,自1671年-1949年的278年間,壽縣共發生大、小水災57次,幾乎每五年一次大水。在明嘉靖前有記錄的150多年里,城墻先后有7次被洪水沖破。在抵御洪水的驚濤駭浪中,前人圍繞改造和完善城墻的防洪功能,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發明,每項發明都令我們稱奇叫絕。
興建泊岸。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御史楊瞻在帶領百姓抗洪保城時,發現洪水波浪直接沖擊城墻,墻根許多泥土被浪打走,危害極大。大水過后,楊瞻組織民力在城墻外側壁角處加筑了一周護城御水石岸,即泊岸。泊岸一邊緊貼城墻外壁,一邊瀕臨護城河,全部用大條石壘砌,以阻擋洪水對城墻根基的沖刷,使城墻更加堅固,堪稱“城外之城”,古人贊其“若生鐵之熔鑄”。
改善甕城城門。壽縣古城墻在宋代建成時,四個城門都設有甕城,建有內外兩道直通門。甕城是建在城門外的小城,又叫月城,原來建設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強城墻的御敵能力。所謂的“甕中捉鱉”,正是甕城功能最生動的描述。到了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壽縣古城四門除地勢最高、受洪水威脅最小的南城門內外兩道門仍為直線通達外,東門迎水的外門北移偏離中軸線4米,西門外門卻改向北,北門外門則改向西。這樣一改,使來勢迅猛的洪水即使沖破外門進入甕城后,由勢不可擋的直線沖擊而忽然變為甕城渦流,可大大減輕洪水對甕城內門的壓力。這樣的建筑格式,在我國現有古城墻中極為罕見,充分反映了前人善于運用科學的良苦用心。
改建月壩。這也是一項寫入中國水利史的工程。壽縣城墻東北拐和西北拐各有一個排水涵洞,為明萬歷元年修,主要用于排除城內的積水。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州劉煥將這兩處涵洞改建成圓筒狀的月壩,與城墻等高,壩內壁設有石階,可拾級而下。外壁砌有厚實的堤坡,涵溝設閘5道,人們可隨時進壩內啟閉閘門,控流自如,既可避免城內積水泛濫,又可消除城外洪水倒灌入城的隱患,還可起到比較城內外水位高低的作用。一舉數得,一涵多用,被水利專家譽為水利科苑的一顆明珠。正是因為有這兩道月壩,壽縣古城被人們傳說是“篩子地”,下再大的雨,積水也總是能夠得到及時排除。清光緒十年(1844年)和三十三年(1907年),兩涵進行重修時,分別立了“崇墉障流”和“金湯鞏固”兩方石刻,成為城墻上一大勝跡。
正是因為古人在城墻防洪功能上獨具匠心另辟蹊徑地進行了以上處理,使得壽州古城自明嘉靖四十五年大水“壞城”后,雖然洪勢有增無減,但無論洪水如何咆哮,城墻再也沒有被沖破過。這個奇跡,造就了“鐵打壽州城”之說,使“金湯鞏固”成為現實。古城墻,成了古城居民的“保護神”。
歲月悠悠,世事滄桑。隨著淮河逐步得到治理,洪水已不再洶涌。特別是壽縣建設新城后,又在城外建起一道攔截洪水的防洪圈堤,古城墻的御洪功能慢慢減弱了,F在,作為全國重點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壽縣古城墻被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與北京長城、西安古城墻等一樣,已發展成著名的旅游景點。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來到這里,站在高高的古城墻上,看城內鱗次櫛比的古建筑,望街道車轍深陷的青石板路,觀繞城一周碧波蕩漾的護城河,不經意間,壽縣古城幾千年的歷史風云,就會在你的眼前翻卷起蒼茫煙雨。(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