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id="hgxqn"></code>
<track id="hgxqn"></track>
  • <td id="hgxqn"></td><pre id="hgxqn"><label id="hgxqn"></label></pre>
  •  
    |
    |
    |
    |
    |
    |
    |
    |
    |
    |
    |
     
    首頁 > 文體新聞 > 再說陸游出生在淮南“淮之湄”
    q
     懷新平系列言論專欄
     參軍入伍 讓青春更精彩
     讓文物“活起來” 博物館“火起來
     綻放絢麗青春之花
     從“吃水不忘挖井人”談起
     知足方能不辱
     從一則典故說起
    縣區傳真
     我市開展“質量月”專題宣傳咨詢活
     潘集區構建基本養老保險立體化宣傳
     鳳臺縣多措并舉推進“鳳糧入川”
     八公山區扎實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
     毛集實驗區招商引資保持良好增長態
     田家庵區“春風行動”突出精準扶貧
     八公山區全力應對H7N9疫情防控
     謝家集區成功搗毀一處食品加工黑作
    再說陸游出生在淮南“淮之湄”
    【字體: 】 發布時間:2023/3/16 9:47:52   【打印】【關閉】
      1、凡淮南日報社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淮南日報社所有,任何網站和媒體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2、已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本網作品時必須注明“來源:淮南網”和作者名字;3、對違反以上兩條聲明的網站和媒體,淮南日報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2022年2月14日,淮南日報第三版副刊“淮河”刊載拙文《陸游出生在淮南“淮之湄”》。文中引用了陸游詩句:“少傅奉詔朝京師,艤船生我淮之湄。宣和七年冬十月,猶是中原無事時!庇忠弥麑W者于北山《陸游年譜》中的一段:北宋宣和七年,“宰由壽春赴京師(開封),中途泊舟淮河岸。十月十七日平旦,大風雨,務觀生”。然后得出陸游出生于淮南“淮之湄”的結論。查《公歷和農歷日期對照》,宣和七年十月十七日為公歷1125年11月13日。

    文章刊載后,在讀者中引起一定反響,除了當面肯定外,在朋友圈轉發時也得到如云點贊。其后,淮南市政協《文史資料》第19輯選編了筆者的《陸游的淮南情節》一文,相當于對陸游出生于淮南的結論進行肯定。不久,壽縣政協《文史資料》第8輯將標題改為《陸游出生在壽春“淮之湄”》而將全文選用。

    但是也聽到爭議。有朋友指出,陸游的父親陸宰“由壽春赴京途中,泊于淮岸,此時的壽春府在淮河北岸即北壽州,而非時下的壽縣,當是岸之北鳳臺縣新城。泊的當為淮河湄城之地,當今高皇的湯漁湖一帶,即今程小灣附近!卑础稜栄拧め屗,“水草交為湄”,所以“淮之湄”應是指淮河岸邊水草豐茂的灘涂地。朋友謂“當為淮河湄城之地”,湄城見于《水經·淮水注》,淮水“又東徑梁城,臨側淮川,川左有湄城;此箦茷殇睾!睋迥端涀⑹琛,湄城“在今鳳臺縣東北”;又“下蔡東北八十里有湄陂,即湄湖,今鳳臺縣東北境,淮河北岸焦家湖北,又東至高皇寺南,濱淮洼下地皆是!变爻、湄湖與朋友所云“高皇湯漁湖一帶,即今程小灣附近”的地理方位一致。

    由此可見,爭議的焦點并非陸游是否出生在淮南,而是陸游的出生地即“淮之湄”到底是在壽縣、鳳臺縣,還是潘集區。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先得弄清五代北宋時的淮南地區沿革。唐代壽州州治壽春縣,五代改壽州為忠正軍!吨袊沤竦孛笤~典》釋“忠正軍”:“吳升壽州置忠正軍,治壽州(今安徽壽縣)。轄境相當今安徽省壽縣、長豐等縣及淮南市部分地區。南唐改名清淮軍。周顯德三年(956年)復名忠正軍,移治下蔡(今壽縣北)!焙笾苤弥艺姇r,南唐清淮軍(即原忠正軍)猶在。后周與南唐戰爭爆發,周世宗駐蹕下蔡,指揮戰爭,于是在下蔡新置忠正軍。次年三月,南唐壽州為后周占領。戰后,壽州城池破壞嚴重,清淮軍亦不復存在;后周忠正軍依然,直至北宋。根據《宋史·地理志》,揚州西路忠正軍于“政和六年(1116年)升(為壽春)府”,轄下蔡、安豐、霍邱、壽春4縣,下蔡縣為壽春府倚郭縣,即府治所在縣。下蔡縣治所位置即今鳳臺縣城。下蔡與壽春兩縣近在咫尺,故習慣上稱下蔡縣為北壽春,壽春縣為南壽春。

    淮河從西邊流來,在淮南市域內依次流經壽縣、鳳臺縣和潘集區。陸宰“由壽春赴京師”是溯淮而上,潘集區高皇鎮在鳳臺縣下游約40公里,無論是從壽春府治所下蔡縣出發,還是從壽春府所轄壽春縣出發,都不會經由潘集區,因此陸游出生地在潘集的說法基本可以排除。

    陸宰在壽春官任淮南西路提舉常平,從政和年間(1111-1118年)至宣和六年(1124年),在壽春居住短則6年,長則14年,因此于壽春“邑中亦薄有東皋(田園)!逼浜箨懺邹D任淮南東路(治所在江蘇省揚州市)。次年,陸宰調任京西路(治所在河南省洛陽市)。調任途中,因壽春“地方人事稍熟稔故”,順便再看顧一下“東皋”,于是陸宰在壽春短暫停留。再度啟程后,遭遇暴風雨,舟船在“淮之湄”停泊躲避,陸游出生。

    又次年為靖康元年(1126年),“四月八日,直秘閣、京西路轉運副使陸宰落職,送吏部”(《宋會要輯稿·職官69》),陸宰于是“南遷壽春”(于北山《陸游年譜》)。陸游自己也說過,“先君坐御史徐秉哲論罷,南來壽春”(陸游《文集·跋周侍郎奏稿》)。陸宰“南移壽春”,“斯時金兵正圍困京師(開封),地方潰兵游勇,乘機騷亂,守令不能制。宰無官守,無逗留必要,故匆遽間又攜眷南歸,時務觀不過三、四歲”(于北山《陸游年譜》)。由此可見,陸游在淮南“淮之湄”出生,到陸宰“落職”再回壽春,這時陸游最大也不過半歲或稍多。其后陸游隨父居留壽春,時間約在3年左右。

    朋友認為,“壽春府在淮河北岸即北壽州,而非時下的壽縣,當是岸之北鳳臺縣新城!蹦敲搓懺钻懹胃缸铀訅鄞旱降资菈鄞焊蜗虏炭h,還是壽春府所屬壽春縣,這又得弄清北宋的淮南西路治所;茨衔髀肥潜彼15個一級行政區域之一,按《宋書·地理志》,淮南西路轄壽春府和廬(治今安徽合肥市)、蘄(治今湖北蘄春縣)、和(治今安徽和縣)、舒(治今安徽潛山市)、濠(治今安徽鳳陽縣)、光(治今河南潢川縣)、黃(治今湖北黃岡市)等7州,以及無為軍、六安軍,共33縣。壽春府為淮南西路首郡,府治下蔡縣應同為淮南西路治所。

    淮南西路所轄33縣中,32縣皆在江淮之間,唯有下蔡縣位在淮河之北,這對轄區治理頗多不便,因此一直有人質疑,淮南西路治所是否設在下蔡縣?如合肥就有學者提出,“安徽合肥:北宋廬州為淮西路治,‘淮右首郡’毫無爭議!弊鳛榛茨先,對這種說法當然不愿贊同,但還有一種說法頗為同感。散文作家董光巨在《千年古城話壽州》中說,后周與南唐之間“殘酷的戰爭把壽州城毀壞殆盡,戰后州治遷往下蔡(今鳳臺),直至北宋末年才恢復重建,并回遷壽春!标懹纬錾窃诒彼文┠,只不過不清楚董光巨先生所云壽州“回遷壽春”的依據何在。

    且不說后人如何討論,而陸宰陸游父子均以壽春為現在的壽縣。陸宰說過,“初在壽春,建劉仁瞻廟”。陸游《家世舊聞》也記有此事:“壽春縣,古壽州也……先君為淮西提舉常平時,始為仁瞻筑廟!眲⑷收笆悄咸泼麑。后周南唐戰爭期間,劉仁瞻堅守壽州孤城,因病危捐軀,周世宗對這位敵方將領非常敬重,追封他為彭城郡王。當地人在漢淮南王劉安廟中立劉仁瞻塑像以示紀念,有人覺得不妥而作詩譏諷。陸宰一到壽春,即為劉仁瞻單獨建廟。由此可見,不管淮南西路治所何在,但陸宰的提舉常平官署以及自家的居地應是在壽春縣。陸游到底出生在下蔡“淮之湄”還是壽春“淮之湄”,通過陸宰陸游父子的各自說辭,讀者心中應該有答案了。

    感謝朋友的質疑,通過引經據典的釋疑,反而使陸游出生在淮南,并在淮南居住過數年的結論得到坐實。(周強)

    (責編:湯寧  初審:孫繼奎  終審:沈國冰)

    |
    |
    |
    |
    |
    |
    |
    |
    |

    皖ICP備07008621號-2 皖網宣備3412015007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4120190007號 
    主辦:淮南日報社 版權所有:淮南網
    如果你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與我們聯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淮南網"。
    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兄x您對淮南網的支持!

    色欲精品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